【凡塵集090004】伊索匹亞的光芒

0
伊索匹亞對於許多人而言,是一個有著許多難民的國家,但難民從何而來,可能知之不多,一般會以為是如同一般非洲國家由於飢荒而有此情形,其實主要由於內憂外患所導致的一種落後,之前由於共黨專政,所以很多生活條件在共黨主政下慢慢地漸形落後,也因會如此共黨垮台之後,內戰在一瞬間爆發,許多人都希望能有好日子,也因此出現了許多爭奪,而一個充滿歷史的國家就這麼趨於落後。 其實衣索比亞是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國家,其中的阿克森更是古代橫霸歐亞非的偉大地國首都,阿克森王國一直都在一種很強盛的情況下過了千年,直到末代國王的皇后因為某種過錯出走,並在數年後帶回一之異族之後方告毀滅,而在此之前,其實阿克森也已經漸漸式微,有滅國之傾向,那麼阿克森又有什麼值得後世人研究的呢?其實最重要的便是自古而今十分重要的一個聖器──法櫃。 雖然只是謠傳,但歷史學家對於此一謠傳的可信度則是持懷疑態度,卻又不可否認地贊同其真實性存在的可能,在葛瑞姆‧漢卡克的所寫的「上帝的指紋2」一書中,便是在探究法櫃,或者俗稱的約櫃,是否真正存在衣索比亞,其結論是約櫃應該是在阿克森的某處,因為除了真正的約櫃,各個寺廟都會有一個仿製的約櫃,俗稱塔波特,在數以萬計的約櫃中難保不會有一個真正的約櫃,而在每一年全阿克森的約櫃也都會全部抬出來遊行,不過,在一座小山上的破舊神廟中,約櫃每年都未出現,所以葛瑞姆推測,這裡便是真正約櫃的儲藏所在,那約櫃為何會出現在阿克森呢? 一般認為,古代阿克森的希巴女王曾經前往耶路撒冷拜見過所羅門王,並在回國後生下一子,也就是梅內里克,梅內里克二十歲時回到耶路撒冷會見所羅門王,所羅門王非常喜歡梅內里克,所以所羅門王在之後便力排眾議決定要將未來王位繼承人讓與梅內里克,但家臣們認為梅內里克並未受過正統的皇室教育,比起其他王子並不適合,即使其他王子都並不是十分優秀,所羅門王在黯然之下,只好放棄立他為王儲,但他要求所有家臣交出自己的長子隨著梅內里克回到阿克森王國,並將一個神秘的禮物交給梅內里克,也就是法櫃,從此阿克森開始興盛,相反地在所羅門王之後,他的王國慢慢地衰維,最後被羅馬帝國所滅。 雖然是傳說,但大家都比較願意去相信這是千真萬確的真實,但是約櫃的公用何在,他只是個象徵性的聖器,還是另有作用,葛瑞姆有進一步的探究,當年摩西將十戒帶下西奈山後,發現十戒並不只刻有戒文,還有著毀滅性的力量,所以他將法櫃製作出來,用黃金將其放射線擋住,甚至有另一個可能,十戒碑文便是由摩西所做,因為摩西曾上過兩次西奈山,第二次才帶回十戒,在一段很長的時間中,摩西絕對有時間製造出來,在加上它在埃及皇室所學到的知識,摩西應該有足夠的知識將他創造出來,不過這也只是臆測,而十戒碑文是否會因為人心的好善決定生死卻遭到懷疑,尤其在聖經中有一段是一位大祭司的兩位兒子在無意間接近到法櫃便被擊死,兩位青年也是十分虔誠的信徒,卻一樣被擊死,所以法櫃很可能只是一項武器,一樣摩西用來控制信徒的武器,甚至是一種核子武器,所以葛瑞姆在衣索比亞期間一直有一位軍火商與之接觸,便可大概猜出大半。 衣索比亞仍在內戰之中,許多好與壞的傳說一直在流傳,在貧苦的背後,其悠久歷史卻是一道無法否定的光芒,在流傳的橫流中,總是希望將他有所紀錄。 凡塵 90.07.25. 晨

【凡塵集090003】中國「六四」真相(下)

0
五月19日晚上十時,由喬石主持首都黨政軍幹部大會,決定由於戒嚴消息走漏,提前至20日晚上十時開始戒嚴。20日晚上,27、63、38、39軍開往北京市郊,卻受到市民及學生的阻擋。在此之前曾有一項插曲,就是38軍軍長徐勤先拒絕進京戒嚴,故被免職移往醫院休養。 19日晚上21時30分,王丹宣佈停止此波絕食,但隔日將繼續另一波為數20萬人的絕食活動。 20日,楊尚昆主持會議,要求參謀總長遲浩田及相關將領對於市民及學生的挑釁加以克制,此一要求實際上將六四的發生往後拉。不過,至此,北京交通已經癱瘓,物資及軍方皆無法進京,戒嚴令受阻,北京市民完全藐視戒嚴令,戒嚴令可以說完全失效。而全球華人於戒嚴令發出後處於最高度的沸騰狀態。 21日晚,中共中央還指出北京社會經濟科學研究所的陳子明、王軍濤等人與趙紫陽的三所一會同列為學潮的幕後黑手,這一消息引起民心極度的沸騰,並要求提出證據。 八老是指八位國家元老,分別是鄧小平、陳雲、李先念、鄧穎超、楊尚昆、薄一波、王震、彭真等八人,至於徐向前與聶榮臻兩名元帥則因與八老不合,早已不參與政治,在此先介紹徐、聶二人,徐與華國鋒為同鄉,而聶為胡耀邦最敬重的元老,所以這兩位元老與鄧小平根本就不合,所以在戒嚴方面,根本從來沒有支持過,而軍方對於戒嚴更是意見不一,甚至有八位上將聯名要求取消戒嚴,不過在中央的處理下,已經壓下,不過這是在20號前發生的事。 21日晚,八老舉行會議,首先決定將趙紫陽與胡啟立去職,並討論下屆總書記及常委的人選,首先陳雲推薦江澤民,彭真則推薦萬里,楊尚昆推薦喬石,不過本應最順理成章接下總書記的李鵬,則由於民怨已深,只有王震提出,但很快便被否決。而會中決定萬里先回國(先前訪問加拿大),不過要先到上海聽取江澤民的報告,再與江澤民一同進京。會中還由鄧小平推薦天津市委李瑞環擔任常委,陳雲提議組織部長宋平擔任常委,但進一步決定則由李先念提議大家好好想想再討論。 22日,趙紫陽回到辦公室卻發現自己已被架空,完全收不到有用的資訊,而當晚,政治局會議,趙並未受邀,而是由楊尚昆、李鵬、喬石、姚依林等人主持,討論戒嚴事宜,並再鄧小平等人的授意下,由李鵬、姚依林正式清算趙紫陽。 22日,廣場上出現兩份傳單,分別是要大家撤出天安門及要求大家堅守天安門,下午,在多數人討論後,由在廣場上參與的319所高校聯合成立『天安門廣場臨時指揮部』繼續長期抗議,並要求免去李鵬職務、要求解除戒嚴、要求軍隊退出,此時,天安門廣場共有30萬人。 23日,江澤民進京與楊尚昆會面,楊尚昆授與政局局常委職務,並要江以常委身分向即將回到上海的萬里說明狀況,再進一步向萬里說明趙紫陽被免職的原因主要有反對四二六社論、反對戒嚴以及向戈巴契夫說出鄧小平等事,其實這反映出萬里在國外的說話已經受到中央注意,若不好好檢討將與趙紫陽有相同的下場。 23日,天安門成立「高校聯合指揮部」,主要是由高自聯與由外地來的學生組成的外自聯共同組成。24日,天安門成立「保衛天安門廣場指揮部」,並與北京各界,如市民以及工人組成的工自聯共同組成「首都各界聯席會議」,正式將組織完整化。同日,嚴家其、包遵信等組成「北京知識界聯合會」,知識分子也加入學潮。 24日,由曹思源、萬潤南等促成全國51位人大聯名要求於六月二十日召開人大以討論是否罷免李鵬,這讓學潮的目標更進一步有了實現的希望。 24日上午,由洪學智主持中央軍委擴大會議,楊尚昆將趙紫陽問題公開在軍方面前,並要求軍方貫徹四二六社論。 26日,陳雲主持中顧委會議,元老一致同意戒嚴並通過處置趙紫陽的決定。 26日,中央紀委推舉喬石為總書記,然而此番民意已不為元老所取納。 27日,受到半軟禁的萬里終於決定背叛一直以來都是戰友的趙紫陽,決定支持中央的決定,然而似乎有些遲了。 27日下午,李先念再中南海召集第七屆全國政協第18次主席會議,將學潮擴大的責任全部推給趙紫陽,並重申戒嚴的決心。 27日,安全部上報鮑彤(趙紫陽秘書,且為其起草趙所說的五四亞行談話)洩漏戒嚴消息,以致戒嚴實行無法確切。28日上午,自以為去參加政委會議的鮑彤被捕,送至關押「四人幫」的秦城監獄,而趙紫陽由這一天起,開始了至今仍未結束的軟禁生活,而趙紫陽的前幾任秘書也都被停職一段時間。 27日,八老召開會議,正式決定總書記由江澤民擔任,政治局常委由江澤民、李鵬、喬石、姚依林、宋平、李錫銘組成,萬里留待考慮,並確定鮑彤的逮捕令。 27日,晚上七時,吾爾開希、柴玲、王丹宣佈30日大遊行,然後退出廣場,全體退出廣場,六月二時日召開人大時再舉行遊行,然而此項決定出自聯席會議,以學生為主題的天安門成員卻對撤與不撤爭擾不休。稍後,由包遵信、王軍濤等召集首都各界聯席會議決定發表十項宣言聲明,這份宣言成為日後中共逮捕包、王的主要依據。 28日,全球華人大遊行,響應人數已經大不如前,而由於廣場上的生活條件差,再加上天氣炎熱,守在廣場的人大減,總數不到一萬人,雖然柴玲表示堅持要守到六月二十,然而資金已到極限,而且戒嚴後,全各各方(形式上的)表態支持戒嚴,使得守下去的可能困難重重。 29日,學生發起「空校運動」,要求學生離開學校,回到家鄉宣揚此次運動,大量學生開始撤出北京,北京學生人數大減,不過天安門的人數則是未見減少。 29日晚,中央美術學院等八所學校百位學生將「民主之神」像運至廣場,12時,正式將學運的終極象徵豎立於天安門。 30日,江澤民與陳雲、李先念等會面,預告即將宣佈其總書記職位。31日,鄧小平正式告知江澤民元老的決定。同日下午,為免李鵬與姚依林反對,鄧與李、姚會面,鄧要求李鵬等以大局為重,共同撐起中共的第三代核心,不要因私念而行成小團體使得中共建政四十年的成果功虧一簣。 31日,參謀總長遲浩田、總政戰部主任楊白冰、總後勤部主任趙南起正式對部隊講話,要求做好清場之準備,此時,一場必然的悲劇即將發生,卻無人試圖去避免它。 六月一日,軍方表示已經做好清場準備。二日上午,元老決定清場,下午,楊尚昆下令於三日凌晨零時開進北京。 一日,上午四時,一場插曲於天安門上演,外自聯的管連勝、市民糾察隊的王文以及北師大的陳威,企圖綁架柴玲、封從德夫婦,不過由於封從德的機警,管等人未能成功。 二日晚至三日凌晨為止,解放軍已經進入北京的消息已讓北京滿城風雨,一些零星衝突已經開始發先,軍民皆有人開始傷亡。 三日下午四時,楊尚昆與李鵬開會,決定三日晚上九時平息首都暴亂,四日凌晨一時到達天安門,同日上午六時完成清場,一聲令下,慘案正式開始。 四日上午一時三十分,廣場開始發出戒嚴緊急通告要求市民學生回家,勿於街上逗留,否則後過自行負責,廣場學生及市民開始分成兩派,一派是開始回家,另一派則時離開廣場前往北京周邊攔軍車,此時廣場由幾十萬人剩下幾千人不到,而廣場上對於撤與不撤的意見開始分歧,柴玲主張不撤,侯德健則主張撤離,侯德健甚至前往與解放軍談判要求解放軍給學生時間,上午四時,廣場所有燈完全熄滅,並廣播「清場通知」,侯德健決定以喊聲決定撤與不撤,結果學生中撤的聲音大過不撤,學生開始撤出,四點三十分,燈光恢復,解放軍已經全面佔領天安門,並開始驅趕學生,五時四十分,清場完成,官方說法是全部清場過程並未 有人傷亡,並有解放軍的影帶為證,其實這邊提到的影帶原本應該是中央電視台前來拍攝,中央電視台的消極抵抗,使得所有鏡頭只能由解放軍自行取得。 根據報告,天安門未死一人,並無所謂用坦克壓死學生的情況,真相究竟為何,至今仍未有正確的解答。然而,執行戒嚴的途中,確實有許多人死傷,但並非發生於天安門,而是在北京的木樨地,三十八軍與學生、民眾於此激戰,在三日晚上八時三十分的一陣對空鳴槍後,三十八軍開始槍殺市民及圍觀群眾,一直到死日早上,北京街頭還一直有人陸續被解放軍槍殺,據附近醫院統計,大約死了二百人,受傷兩千人。 六四之後,國內外一致抗議這種屠殺行為,其中美國正式宣佈停止與中共進行任何軍事交流,蘇聯也表示不支持這種行為,台灣並表示願意收留這些流亡學生。 九日,鄧小平接見元老、常委、軍委。十六日鄧小平與第三代核心談話,要求鞏固單一核心,並自行要求退出政界,也免國家政令不一。 十九日至二十一日,中央舉行擴大會議,正式推選江澤民、宋平、李瑞環為新任政治局常委,並調整中央書記處人選,更重要的是正式清算趙紫陽。 六月二十三至二十四日,召開中共第十三屆四中全會,順利選舉江澤民委總書記,增選江澤民、宋平、李瑞環為政治局常委,增補李瑞環、丁關根為中央書記處書記,免去趙紫陽一切職務,免去胡啟立、芮杏文、閻明復等人的多項職務。 對於這些,趙紫陽發表一連串的反駁,表示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這是中共建政四年年來,三任總書記中唯一未向中央承認錯誤的總書記,也因此,趙紫樣並未獲得華國鋒一般的自由,卻因此獲得了許多民心。 根據李錫銘的發布,戒嚴期間,共有二百四十一人死亡,七千多人受傷,廣場尚未死一人,當然,這是官方說法。 十二日,中央通緝方勵之、李淑嫻。 十三日,中央通緝高自聯成員王丹、吾爾開希、劉剛、柴玲、周鋒鎖、翟偉民、梁擎墩、王正雲、鄭旭光、馬少方、楊濤、馬自新、封從德、王超華、王有才、張志清、張伯笠、李祿(外高聯總指揮)、張銘、熊煒、熊焱等人。 十四日,中央通緝工自聯成員韓東方、賀力力、劉強等人。 二十四日,中央通緝學潮幕後指揮嚴家其、包遵信、陳一諮、萬潤南、蘇曉康、王軍濤、遠志明等人。 六至九月間,北京監獄人員大增,包括先前被捕的鮑彤、何維凌、曹思源以及六四後被捕的劉剛、包遵信、陳子明、劉曉波、王丹、王軍濤等人。 全國各地也在一片白色恐怖中,逮捕許多人士,不過外地的逮捕多半不是因為學潮被捕,只是要重申執法,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民對於政府深勿痛絕,暗自將許多民運人士送至國外,如陳一諮、嚴家其、萬潤南、蘇曉康、吾爾開希、柴玲、封從德、李祿等。 政界方面,在政治上的洗牌之後,由於江澤民是由陳雲、李先念所提出,所以江澤民對於陳雲等人想必多所尊重,加上陳雲的兩大弟子姚依林、宋平主管經濟,甚至趙紫陽卸職後還以其經濟常才擔任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所以鄧小平在政治、經濟方面趨於下風,維今只剩下軍權在握,十一月,鄧小平辭去中央軍委職務,淡出高層,然而其所堅持的改革卻漸趨式微,最後他不得已再次出來強調改革的重要時,只有剩下摯友楊尚昆陪同。 凡塵 90.06.13. 08:30 ...

【凡塵集090002】中國「六四」真相(上)

0
醞釀寫這篇文章很久了,一個月前,買了一套新書,名叫『中國六四真相』,相信這勾起許多人以前的回憶,想當初,在一片民主的浪潮中,中共也不免出現一些追求民主的聲音,而且這個聲音越來越大,直到不能收拾,終於爆發中共建政四十年以來最大的一場公開屠殺,這套書分上下集,共幾十萬字,花了一個月,我也才終於看完上集,這邊將暫先以上集的內容進行一些整理,其實這套書並不是一套評論的書,而是一部編年史,講述在哪一天,哪個地點,中共中央收到了什麼樣的訊息,但這反而令人能由這些真實史錄發現一些當年我們所未能深入了解的真相。 中的的極權統治中心在北京,而仲裁一切的最中心則是在紫禁城中南海的新華門,這裡有一群少數的政治局常委以及高等級的官吏於此進行一些關乎國家事務的處置,而1989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少數人不甚理想的推動中,十年改革似乎有些成就,人民有東西吃,有衣服穿,但在四項堅持背後,民主反而是推動最少的部分,這與中共的共產黨一黨專政堅持有關,在許多方面,人民仍受到許多限制,而這些限制在社會最前端的一群精英中,是一個難以忘懷的不滿所在,而除了民主之外,中共所謂的『官倒』現象也十分普遍,官倒的意思是說一個官吏的貪污腐敗、公器私用,這使得許多人民暗生不滿已久,間接成為學潮的導因。 學潮的直接導因是胡耀邦的逝世,胡耀邦由於推動改革不遺餘力使其聲望極高,但中共高層在少數私人利益的不願犧牲下,胡耀邦被逼退下總書記一職,而中共的十年改革便開始沒落,而導致推行不力,1989年四月十五日,胡耀邦因心臟併發逝世於北京,雖然中共高層立即發表談話,談論胡耀邦的豐功偉業,但這一場虛偽的話語卻不為大眾所接受,首先以方勵之為首的民主派人士對政府施壓,要求公開當年胡耀邦退位的真相,並要求當局釋放魏京生等因政治立場不同而遭逮捕的民主人士,而學生也開始在這種推波助瀾下開始一連串的遊行示威,是為學潮的開始。 在胡耀邦逝世後的第一週,學生主要的要求是公開胡耀邦的是非功過,並要求政府力行民主,一連串的示威遊行後,20日,北京高校自治組織開始籌立,以王丹、封從德等人為首,開始將學生運動組織化,並要求與政府開始對話,然而中共未能於此微末之端明當處置,使得學潮一發不可收拾,乃至衝擊新華門、衝擊各地省府的後果一再發生。 22日,胡耀邦追悼會於中共人民大會堂舉行,全國各地首次出現大規模的遊行、示威及悼念活動,各大城市皆有數以萬計的大規模遊行請願,學潮至此,已是無可挽回,而中共仍在妄想學生能理性地在遊行後回到校園,豈料學生自此開始實施罷課行動,甚至到最後也有教師罷教,社會似乎陷入一場『動亂』之中了,不過『動亂』是政府的用詞,學生認為這是一場自動自發的行動,並非一場動亂,雖然後來已有一些破壞社會秩序的事實發生,但『動亂』仍是不為學生所接受的名詞,這一項事實在中共高層與鄧小平對話後,確實地引用鄧的話語(自此,鄧小平正式被拉進這一淌混水之中),發表學潮開始後政府首次最激烈的評判─人民日報的『四二六社論』,社論中指出,學潮是一場破壞社會秩序的動亂,且是由一小撮別有用心的人在幕後指使,這一份社論一推出立刻在學生以至社會中展開一 場無可抑止的風暴,隔日,27號,從北京到全國各地發動一場比22號更大的遊行示威,要求政府公開承認『四二六社論』的錯誤,學潮不是動亂,也不是由一小撮有心人士所推成,學潮是一項自發的運動,學生要求的民主是合理的,是為國家著想的。 在四二七遊行同時,另一場風暴正在醞釀之中,上海世界經濟導報正在為第四三九期定稿,而內容卻傾向支持學生,這引起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的不滿,在屢勸不聽下,江澤民除去總編輯欽本立的職務,並由市府派員接管世界經濟導報,這引起學生以至新聞界的一致反彈,也成為『四二六社論』後,對為學潮成員所不滿的決定,而江澤民的這項行動卻成為後來被欽點為總書記的原因。 在這段時間中,中共總書記趙紫陽於23日出訪朝鮮,國內事務由李鵬等人負責,而李鵬是屬於強硬派的人,所以一些並不為趙紫陽所完全同意的決定在此時作出,也成為中共無法挽回的一些重大決策。 29日,北京高校聯合組織─高自聯正式成立,以王丹、吾爾開希等人為首,並以政法大學周擁軍為首,開始進行有組織的學潮活動。 五月,學潮進入組織化的階段,許多有計劃的請願活動於此時進行,三日,中共高層正式成功地派人與學生對話,這次對話的代表是國務院秘書袁木,但袁乃是一位能言善道的人,在這一場對話中,一些睜眼說瞎話的說辭使得學生極度憤怒,造成這次的談話完全失敗。 五月四日,五四運動七十週年,學生組織舉行大規模的遊行,並於天安門發表五四宣言,這次宣言的內容成員後來一直爭論不休的一些重點,首先,要公開胡耀邦退位的真相;公開承認學生運動是愛國的,不是動亂;公開承認學生組織是合法的;學生不是由一小撮人所引導;公開承認『四二六社論』的錯誤;恢復上海世界經濟導報總編輯欽本立的職務,並要求江澤民公開道歉以示負責;結束老人政治;中共領袖公開對話;公正評斷學潮;反官倒;....,一連串的行動使得學潮騎虎難下。 而在政府方面,天安門是國家的顏面,如今陷入如此混亂,而衝擊新華門、人民大會堂、各地省府的行為,絕對是動亂,要政府公開承認『四二六社論』的錯誤,無異是要政府公開說明自己是錯誤的,以共產黨一黨專政是錯誤的,十年改革的成效是空有的,最嚴重的是要公開鄧小平的說話並非正確的,這對於國家整體顏面將有絕大的影響,學潮至此已經打上一個解不開的死結了。 五四宣言之後,由於部分駐北京的軍隊退出了北京,為了表示出學生的善意,周擁軍宣佈即日起復課,不過這一項決定並不為某些學生的認同,後來竟以周擁軍發言失當為由,將周除出高自聯,由王丹繼任。 趙紫陽回國後(4/29),中共高層出現第二種聲音,四日,趙在亞行年會中表示出柔性的看法,認為學生是愛國的,學生是自動自發的,並非由一小撮人所領導,這使得北京以至全國的情況平穩了幾天,卻也成為趙紫陽下台的一項起因。 六日,趙紫陽與國家主席楊尚昆對話,楊與趙的想法大致相同,應該要和平地結束學運,態度不可強硬,談後,趙要求楊與鄧談一談鄧的意見,11日鄧小平與楊尚昆見面,鄧小平要求進一步談話,13日,鄧小平、楊尚昆、趙紫陽會談,初步決定是以趙紫陽的想法為主,和平解決學潮,這與鄧小平的『不管黑貓白貓,能抓到老鼠的都是好貓』想法一致。在此說明一下楊尚昆的地位,由於楊與鄧是一同打下中共的天下,所以楊與鄧的感情特別好,連進出鄧宅也不需通報,由此可見楊在鄧心中的重要性。 九日,記者正式提出異議,要求政府重視新聞自由,12日,中共負責新聞事務的胡啟立、芮杏文表態支持記者們的決定,至此,新聞界正式加入學潮。 在周擁軍下台後,罷課繼續,並開始籌畫另一項活動─絕食,13日下午,絕食正式開始,以柴玲為絕食行動的總指揮,而這一項決定終於驚動中共高層,願意真正站出來談話。 14、15日兩天,中共以國務委員兼政治局常委李鐵映、中央書記處書記閻明復、監察部長尉健行為代表,和學生代表北京大學王丹、北師大吾爾開希、絕食指揮柴玲等進行對話,然而,雖然中共答應持續對話,並進行政治改革,但由於層級不高,並且未能對之前的請求有明確的回應,整體上市失敗的,但對話的管道確是已有建立,不過,到此為止,學生的意見也已經無法統一了,誰也無法令廣場絕食的學生退讓,這也是對談失敗的原因之一。16日下午,閻明復親往天安門探視絕食學生,一番發言使學生漸有結束絕食的想法,然而為時已晚,要全面立挽狂瀾已是不太可能。 15日,戈巴契夫訪華,一連串的歡迎活動及會談皆因學潮而受阻,使得戈巴契夫的訪華黯然失色,然16日趙紫陽的一番談話又掀起軒然大波,為維護鄧小平參政的合法性,趙紫陽向戈巴契夫表示,鄧小平為中央軍委,且在前次人大決定重大事件皆可請益元老,故此次學運前去請益鄧小平是符合政府原則的,但此一說法卻被解讀成趙把一切推給鄧小平,並有人以為真正決策者並非趙紫陽,而是鄧小平,這使得學運組織於17日發表五一七宣言,要求鄧小平讓出權力,讓中共不再有人垂簾聽政,而最嚴重的是鄧小平開始表現出對於趙紫陽的些微不滿。 由於絕食學生的相繼倒下,社會普遍支持學生,工人、農民終於正式加入學潮,開始罷工,而全國各地也開始絕食,並有大批學生湧入北京,支持絕食學生,北京實際上已經是一團混亂,交通、工業等日常事務已經癱瘓。 17日,中共高層與眾元老於鄧小平家開會,趙紫陽開始受到李鵬等人的攻擊,並以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決定,北京將進行『戒嚴』,當晚,中共高層開始討論戒嚴事宜,然而趙紫陽於此同時提議重新表決是否真的要戒嚴,當場引起李鵬的不滿,認為趙不尊重鄧的決定,但楊尚昆認為民主時代仍要表決,結果趙紫陽、胡啟立不贊成,李鵬、姚依林贊成,喬石棄權,此時薄一波、楊尚昆提議由元老決定,此刻,第十三屆政治局常委已經失去功能。 18日,趙紫陽將一封辭職信交給它在元老中的知己楊尚昆,楊尚昆表示,辭職並不能解決問題,要求趙撤回此信,趙只好打消念頭,不過它也不參加晚上在鄧家的戒嚴討論會,要求楊代為請假,晚上,中共高層決定21日零時北京市正式戒嚴,由楊尚昆擔任戒嚴總指揮。 18日晚上11時,國務院總理李鵬、李鐵映、北京市委書記李錫銘、北京市長陳希同與王丹、吾爾開希等對話,發出最後通牒,結果不歡而散,但決定要到各醫院看絕食學生,並到廣場發表談話。 19日上午四時,絕食第七天,趙紫陽以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身分與國務院總理李鵬到達天安門,趙紫陽請求學生以身體為重,留下身軀為未來的民主努力,並說明,他願意盡一切力量解決民運,反正「它老了,不在乎了」,這一番談話是感動人心的談話讓廣場上的學生聲淚俱下,但學生已騎虎難下了,這一番談話無法發揮作用,稍後,趙紫陽以心臟不適請假三天,而這次發言也成為他政治生涯的終點。 楊尚昆與鄧小平之後的談話表示,鄧小平很想退出政界,但是自從四二六社論發表後,連他也同學生一般,騎虎難下了。 凡塵 於 21世紀第一個六四前夕   2001.06.03. 15:00 下冊努力中

307group

0
您已被邀請加入「彰中82級3年7班」!請點選以下連結加入社群! https://line.me/ti/g2/3AST_awrUJeEQ_hJeX7-LQhhrdU2M1czXndyGg?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