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我的資訊兩三事

我的資訊兩三事

我的資訊兩三事主要收錄關於資訊產業的相關知識以及生活上遇到的資訊難題,但還是會以工作上碰到的議題為主,例如軟體工程、雲端計算與專案管理等等領域,期望可以讓有興趣的讀者獲得更多資訊。

您也可以加入Line社群一同參與討論,Line社群加入連結:Line社群 QR Code

我們同時也會將文章同步到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hcm640125/

BIGDATA

大數據概念

大數據的英文叫做Big Data,代表對於大量數據的處理,Google搜尋引擎就是一種大數據應用,在Google的資料庫幾乎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大的一個大數據儲存庫,裡面有各式各樣的資訊,為了讓所有人都可以輕易找到自己的資料,搜尋引擎也不斷演進,讓使用者可以用極快的速度取得精確資訊,因此大數據研究的第一個目的就是讓使用者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快速得到精確的搜尋結果,因應這樣的發展,傳統的關聯式資料庫技術漸漸無法因應大數據需求,因此陸續出現了一些NoSQL的資料管理技術,例如典型的No SQL資料庫MongoDB,甚至最後已經不是以資料庫為角度,而是以搜尋引擎的角度來找到非結構性資料,例如ElasticSearch,這些都是大數據的典型應用,主要就是要加速大數據資料的快速處理與搜尋。 然而快速找到的資料是否就是自己要的資料,其實並不一定,這時候就開始發展另一個大數據技術─數據挖掘(Data Mining),因為大數據的快速處理在分散式技術以及主機硬體的大幅改善之下已經逐漸得到解決,所以正確性成為大數據研究的第二個目標,這時候就開始要跟人工智慧接相關聯,因為人的思維方式並不是電腦的0與1思維,而是複雜的邏輯思考,因此人工智慧就是要將人類的思維邏輯程式化,讓大數據的分析報告可以確實幫到使用者,舉個例子,銀行有很大量的客戶資料,最常用到的大數據分析就是去分析每個客戶經常購買的產品,然後利用推播方式引導消費者進行消費,這是跟消費者比較息息相關的部分,而金融機構也會利用大數據去分析客戶的整體需求與消費傾向,開發新的產品並且讓產品可以更加精確地符合客戶需要。 以上針對大數據科技做個簡短的介紹,其他相關的概念也可以參考我的另一篇文章─網路概述。 本文同時發表於https://hcm86.blogspot.com/2019/09/blog-post.html
【重要通知】2017/12/31以前的群發訊息紀錄預計於2019/11/7移除

是否要升級Line@ 2.0?

  應該有不少人在使用Line@,Line@的正式名稱叫做"Line@生活圈",可以用來與客戶一對一對話以及訊息群發,過去的Line@不管發多少訊息都不用另外加費用,付費帳號是差在功能上,而不是流量上,主要功能截取下圖給大家參考 有興趣的可以到https://at.line.me/tw/這邊看細節,往下捲就是一堆功能清單,有付費與未付費主要差在機器人的功能以及好友數等等。 那Line為何要推出Line@ 2.0?Line@ 2.0的正式名稱叫做Line Official Account,也就是Line官方帳號,他的限制改變了,不再去限制功能,而是去限制訊息數量,包括圖文選單這些功能也都直接給你使用了,帳號的差異也變得簡單了 差異只剩下免費訊息則數了,更多細節可以參考 http://at-blog.line.me/tw/archives/LINEOA2.0.html 但哪些訊息是免費的呢?只要是由客戶主動發出訊息,我們針對這一則訊息回應就是免費的,其他都要付費,當然,會先扣除"免費訊息則數"後才要付費,也就是說如果你不想付錢,你就要把主動發出的訊息控制在500則以內。 在Line@的管理介面有快速升級的連結,可以很輕易地進行升級,有需要的人可以參考Line@官方的文章 http://at-blog.line.me/tw/archives/lineat_manual_upgrade_01.html 那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我的訊息量很大,我可不可以不要升級?答案是『不行』,2020/1/14之後,沒升級的通通會被自動升級,而且下面這則公告會讓更多人更早升級 他的意思是說你可以等我幫你升級,但升級前兩個月我會把你比較舊的訊息通通砍掉,那我豈不是11/7前就要升級了? 結論就是升級吧!並且減少你的訊息量! 真的沒有解法嗎? 我看過幾個方式 改為在網站上發布訊息,並教你怎麼將連結放在手機桌面 改用Facebook Messenger,目前為止FB都還是免費的 以上給大家參考,有時間再來寫Facebook Messanger的用法!   文章同時收錄於 https://hcm86.blogspot.com/2019/08/linelinelineline-httpsat.html
Compute Engine個體建立主畫面

GCP運用實例

GCP運用實例將簡單說明本網站如何利用Google Cloud Platform建立網站平台,並且利用GCP Console有效管理相關服務內容,並使用各種GCP內建服務,希望看完本文介紹後,您也可以透過這篇介紹建立屬於自己的高效率網頁平台! 言歸正傳,GCP代表Google Cloud Platform,是Google提供的雲端服務,主要有以下幾種功能 建立Compute Engine,也就是建立一個VM來使用 各種Google API使用,例如地圖API 各種網路服務,例如DNS、防火牆、CDN等等 儲存空間,主要是Google Storage的使用,GCP很多資料都可以直接存入Google Storage,例如Log CloudSQL提供官方的PostgreSQL和MySQL服務,可以不需要自己安裝就可以使用,快速又穩定 另外還有非常多功能,這邊就不列了。 GCP Console的管理頁面在 https://console.cloud.google.com/ ,可以在這邊申請GCP帳號,申請GCP帳號前要先準備好你的GMail帳號,因為必須綁定GMail帳號才能使用GCP,申請後會提供一筆300美金的試用經費給你,一年之內要使用完,如果你是做線上服務,一年內應該都是用得完的。 本文主要介紹一下Compute Engine這個概念,他相當於GCP環境上的VM,可以透過Console的功能快速建立好一個VM,所有主流的做頁系統都有包含到,這個網站就是利用Compute Engine建立好的CentOS 7,建立Compute Engine個體可以指定 設備地點:我都是選擇台灣的主機 作業系統 ...
OSI網路七層架構

網路概述

網路概述是個很大的主題,因為網路本身就是很廣泛的一門學問,這邊只是針對網路做一些比較粗略的說明,目的是讓大家可以很快了解一些基礎知識,未來看到網路相關問題可以先行判斷正確與否。 以下會看到許多專業術語,每個術語都只會簡單介紹,如有需要,每個術語都可以另外撰寫一篇專文介紹,所以後續可以寫很多網路術語的介紹文章^_^。 網路或者說網際網路的英文是Internet,他代表一個用來讓大家可以快速透過各種媒介以封包方式溝通的機制,他一開始只是美國軍方小範圍的資訊溝通機制(ARPA計畫),後來緩慢地加入溝通組織,但都還是封閉網路,大約在1990年代開始對外全面開放,最後發展成現在的Internet。 網際網路一開始都是有線網路,進入21世紀後,無線網路開始盛行,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Wi-Fi,而他的規格定義在IEEE 802.11,而802.11也演變出很多新的版本,速度也越來越快更穩定,因此網路變成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 網路主要分為WAN和LAN兩種,WAN就是網際網路,會與全世界各地進行溝通,而LAN就是區域網路,只能在內部進行溝通,例如公司內部,一般來說LAN和WAN會用一顆Router串在一起,LAN使用者可以存取WAN的開放資料,而WAN無法存取LAN的資訊,LAN的保護可能是透過防火牆或者NAT,而另外還有一個機制叫做DMZ,例如公司網站就可能放在DMZ,雖然設備放在LAN,但透過防火牆設定讓WAN使用者可以存取該設備。 網路的溝通方式有很多種,但最多人使用的就是現有的IP機制,IP環境並沒有服務品質(QoS)的概念,一般稱之為Ethernet(乙太網路),他的處理邏輯是Best Effort,也就是說一個封包丟進網路,他會自己設法傳遞到目的地,但不保證是否一定可以到達或者在多久之內到達,這就是傳統IPv4的基本設計,IPv4是指IP通訊協定定義的第4版,正因為這樣的問題存在,所以IPv6在設計時就有考慮某些QoS機制,但因為要跟IPv4相容,所以沒辦法百分之百達成QoS要求,但有朝這方向在邁進了,IPv4與IPv6的概念之後有需要可以再詳細說明。 傳統IP網路有一個很重要的階層機制,就是OSI的網路七層架構,這七層分別是 Layer 1 實體層 (Physical Layer):這一層定義到了網路實體線路,包括網路線的規格結構,以及設備之間的實體溝通方法,例如網路卡要怎麼傳送封包,無線網路要怎麼傳遞無線訊號 Layer 2 資料連結層 (Data-Link Layer):這一層開始將實體的概念虛擬化,定義好軟體怎麼指定要與誰溝通,在這一層,溝通用的是MAC Address,這個地址是LAN網路中唯一的代碼,可以很明確地指定封包要傳遞的目的地 Layer 3 網路層 (Network Layer):這一層開始定義網路網路(WAN)的溝通機制,每個設備都會有一個為一的IP地址,但因為IPv4定義的IP數量不夠多,所以開始有一些NAT技術產生,讓多個設備共用IP地址,這個問題在IPv6有進一步的解決 Layer 4 傳輸層 (Transport Layer):傳輸層在網路層之上加上一些保證可用性、循序性與可靠性等等特性,讓資料的傳輸可以透過這一層的控制更加穩定,一般最常用到的就是TCP和UDP這兩個協定 ...
WordPress的SEO設定

SEO簡介

SEO簡介主要介紹 甚麼是SEO SEO的意義 SEO簡單規則介紹 以下會依照順序一一介紹,目的是讓大家知道何謂SEO?未來看到SEO這個字眼可以有基本的概念 何謂SEO? SEO的全名為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也就是搜尋引擎優化,透過相關技巧可以讓搜尋引擎針對你的頁面提升評分,評分高了就可以在搜尋結果中跑到比較前面的位置,SEO技巧有分 黑帽 白帽 灰帽 三種。 黑帽是用各種暗黑技巧欺騙搜尋引擎,並讓搜尋引擎可以快速地將你的網頁收錄,但黑帽技巧很容易被搜尋引擎注意到,所以有效期間很短,尤其像Google這類搜尋引擎都引入了一些人工智慧引擎,可以自動將黑帽行為排除,所以黑帽方式可能不到一個月就不見了。 白帽則是搜尋引擎喜歡的方式,他的重點是要你將網站內容豐富化,並且根據他們建議的方式讓觀看者可以方便觀看內容,這樣的規則之下,可以讓網站排名數個月甚至數年都在很前面,是比較正規的方式。 那一些黑帽技巧真的不能使用嗎?其實還是有些模糊地帶,有一些技巧比較不影響公平原則的話,搜尋引擎會漠視它,讓這樣的技巧存活久一點,這就是灰帽,這類技巧可以使用,但還是希望可以慢慢導向白帽技巧。 因此,SEO簡單來說就是讓自己的網頁可以更加符合搜尋引擎的需求,讓它將你的網站收錄到比較前面的排名。 SEO的意義 SEO除了讓搜尋引擎排名往前排以外,還有其他意義嗎?這部分其實是大家比較不常去思考的,大家只想要讓排名往前提升,但這樣的思考方向其實有點狹隘,你仔細去思考SEO規則的設計邏輯就會發現是有其目的的,下一節將會一一說明這些邏輯的意義,歸納下來,搜尋引擎要你做這些事情就是要讓你的網站內容 內容豐富化,不要東抄西抄 與其他網站有所連結,互相拉抬 便於客戶觀看內容,將重要資訊做有效的曝光 這些都是為了讓網站的品質更好,因為搜尋引擎也希望他提供給你的搜尋結果是優質的,讓更多人願意在這個地方搜尋資料,也可以提升自己的公信力,這才是SEO的真正意義。 SEO基本規則 這邊不會介紹所有的規則,只介紹幾個比較重要的規則,SEO規則至少有幾十種,而且各家搜訊引擎廠商也會不斷修改以防止黑帽駭客欺騙搜尋引擎。 標題加強 要善用H1/H2的標籤,一篇文章只能有一個H1標籤,他可能是標題或者整個網頁最重要的資訊,可以上觀看者可以快速看到文章的重點,而H2是用來將幾個文章主題做加強的,讀者可以透過這些標籤了解整篇文章的重點,下圖就是這一篇文章的結構範例. 連結互串 可以的話要讓網站內的頁面互相串連,這代表網站內的內容是有同質性且為自創內容,不是在網路上隨意收集到的資訊,代表網站的整體品質。 另外也要收錄一些外部網站,這代表我們的網站內容是有參考各方資訊的,可以用來增加可信度,例如我很喜歡以下幾篇SEO文章,大家也可以參考 SEO初學者教學 SEO是甚麼? 你可以讓網址另開新視窗,以免讀者就此離開此頁面。 圖片ALT/Title 如果你的頁面有圖片,也要做SEO,圖片有兩個參數跟SEO有關 ALT:圖片無法顯示時要顯示的文字,這可以讓讀者在網路品質不好或者內容錯誤時也可以看到相關資訊,即使圖片有問題,也能大概知道要呈現甚麼資訊 TITLE:這是用來描述圖片的更多資訊用的,但他的重要性比較低,不用做影響不大,但ALT一定要做 例如下圖就有ALT SEO META資訊 最後,我們來說一下如何針對網頁做SEO描述,這也是SEO最重要的一個面向,下圖是本文利用Yoast進行SEO Meta編輯的範例 其中包含了兩個內容 Title: 這代表這個網頁的概述,裡面儘量包含所有你要搜尋引擎收錄的關鍵字,並簡短描述期內容,字數是有個建議的數值,他可能會改變,所以用Yoast這一類的工具做修正是比較簡單的方法 Description: 這個地方可以用比較長一點的內容去詳述這一頁要介紹的內容,但也不宜太長,一樣可以利用Yoast計算,當下方進度條變成綠色就可以了,太長的話會再變成紅色,同時要注意,搜尋引擎並不是很喜歡  AAA,BBB,CCC,DDD  這種條列關鍵字,但根本不是一篇文章的描述方式,重點就是內容要有意義 以上就是SEO的簡單介紹,相關資訊也可以在Google上找到,未來也會持續補充更深入的SEO介紹。 之前有針對SEO做了一點測試,大家也可以參考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