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巨塔是富士電視台開台45週年紀念大戲,劇中的財前與里見呈現兩個強烈對比,呈現野心與省思的對比,大學醫學院以研究為方向,政策上會把已經無法治療的病患轉院,讓其他有機會接受治療的病患能有機會接受治療,然而,里見對於這樣的政策有所疑慮,卻無法在自己有辦法施力的地方,只是在兩相矛盾的點上,誰對誰錯卻是無法輕易斟量的。

病理系的大河內教授算是里見的心靈導師,他告訴里見,醫院是治病的地方,醫學院也是研究的地方,作為一個醫生,不應該為了這些疑慮,只要依照自己的想法就可以實現自我,劇中常常出現一句話:『你為什麼要當醫生』,有些人是子承父業,更有很多人是為了治人於水火,連財前也曾經這樣去想,那後來的鬥爭又是為了什麼?醫院不是醫治人的地方嗎?為何成了權力鬥爭的場所?大河內就批評『財前究竟是在行醫,還是在搞政治』。

佐佐木的死或許是財前的命運分岔點,醫療過失一直是無法阻止的灰色地帶,不只在白色巨塔中提到,很多其他影史、文件都提到醫生可能性的彼此掩護過失,而家屬卻在掩飾下無法知道真相,對於醫生來說,治病救人是否是他的天職,我看到的只是病人不死就好了,死了也不是我的錯,而是病人體質或者自身延誤,在急診室的春天第二季中就有提到醫療過失與醫療道德問題,醫生們會希望醫療過失能被掩蓋,但卻真心希望病人復原,或者是善意的謊言,但這究竟是好是壞,也是無以分說。

(持續撰寫中)

延遲了好幾個月,一直沒能把這篇文章完成,甚至過了一個新年,也許是工作繁忙,也許是對於寫作的熱情一時淡忘,不過,總是要結束,這邊把他結束吧。

(接續)

相信看過這部影集的人都知道最後財前並未獲得善終,也從來都不去承認他對於佐佐木的處理是錯的,這是一種自大與無知的智慧表現,總市認為自己朝著正確的路,總是認為自己的方向是對的,處世方式是對的,最近在看急診室的春天第三季就有一些類似的劇情,班頓醫生認為自己必須要各種不同的手術中學習所有可能學習到的技術,所以他很執著於要參加所有的手術,讓自己更熟悉更專精,當他在一個自己不熟悉的手術中差一點把一個小女孩醫死之後,原先並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只是當基頓醫生對他說『難道你也不想從錯誤中學習嗎』,這時他才了解到自己的錯誤,然而他還是對於自己有很高的自信,所以基頓告訴他,他不應該用這樣的想法去學習,學習是要讓自己能夠專注於目前的工作,不是一昧地去追求技術以及經驗,很多工作不是在手術是結束的,離開手術室後才是工作的開始。

醫界一直有很多事情要去改革,即使在歐美以及日本等先進國家都一樣,就如同前一些日子的人球事件,醫療體系無法去保障一個人的生命,那這個醫療體系就要去改革,即使無法保證的只是少數人,但是這就表示整個系統有改進的空間以及改進的必要,醫界並不應該著眼於主治醫師、主任醫師等職位,醫療是要造福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在這個還有許多絕症的今天,學習與改革正是醫界最重要的課題。

凡塵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二月六日夜十一時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